餵母乳的好處這麼多!哺乳5大困難一次破解

大約有80%的媽媽,在剛生寶寶時,都會選擇餵母乳。餵母乳有許多好處,不僅提升寶寶的免疫力、降低常見感染疾病的發生率,還能保護媽媽不易患乳癌。餵母乳需要準備哪些物品?正確餵母乳姿勢做對了嗎?哺乳期間常見5大難題,又該如何解決?

防孩子糖尿病、媽媽乳癌!談談餵母乳的好處

母乳的好處不甚枚舉。母乳中的蛋白質(乳清蛋白居高)、脂肪與糖的比例恰當,讓腸胃不成熟的嬰兒容易吸收,促進大腦發育並提高智力。

最重要的是,母乳中含有豐富的免疫蛋白、抗體、免疫活性細胞等,都能保護寶寶的腸道,並減少患感染性疾病的機率,包括中耳炎、肺炎、呼吸道感染、腦膜炎等嬰兒常見疾病。

從長遠來看,能降低孩子長大後得糖尿病、過敏症、血癌的風險。

餵母乳還可以幫助媽媽更快恢復產前體重,幫助子宮收縮減少流血,並且減少患乳癌的機會。

3種基本餵母乳姿勢

生產完後,醫生都建議馬上餵母乳,好讓寶寶吸收到營養豐富的初乳。剛開始餵時,即使乳房不脹,也建議不定時的給寶寶餵食,以促進媽媽體內分泌催乳素來增加乳量。

餵奶時,記住要讓寶寶的下頜貼著乳房,鼻子則有空隙呼吸。基本的餵母乳姿勢有三種。

搖籃式:這是最傳統的哺餵方法。用前臂拖著寶寶的上身,手托著臀部,讓寶寶的腹部緊貼媽媽身體。而臂彎則托住寶寶的頭和脖子,並確保寶寶的頭和身體是直的。媽媽的另一個手則可以托住乳房。

橄欖球式:用手托住寶寶的頭部,寶寶的下身在媽媽的側腋下,呈半坐姿勢,而托住寶寶的手與哺餵的乳房同邊。

母乳不足、乳房疼痛,哺乳期間5大難題一次破解

近幾年的數據顯示,喝母乳的寶寶大幅度增加,大約有80%的媽媽一開始都會選擇給寶寶餵母乳。有一半的媽媽會選擇在寶寶3個月以內全母乳餵養。不過,只有1/3的嬰兒會全母乳餵養到一歲。
這個數據告訴我們,其實絕大部分的媽媽一開始都很想給自己的寶寶餵母乳,但是到後來可能遇到種種困難而逐漸放棄。常見的難題有五種:

1. 母乳不足

判斷寶寶是否吃飽了,主要是靠觀察他換尿片的次數。
教媽媽們一個好記的方法:寶寶出生一天就應該有一次小便,兩天就兩次,三天三次等等。而到寶寶一週大時,則必須每天最少有6~8次的尿片。如果沒有,則有可能母乳不足。
那該如何增加母乳的產量呢?

其實剛出生的嬰兒在第一個星期內,一天大約需要餵8~12次的母乳,而在滿月時便會逐漸減少到7~9 次。許多媽媽都會誤解,認為自己「沒有奶」,擠出來的母乳又少得可憐,便減少了母乳的餵養。其實母乳的產生是需要寶寶多吸吮乳頭或用吸奶器來增加。所以許多奶量不足的媽媽都是因為餵養次數不足而造成。
此外,媽媽們也要鼓勵自己多喝水,比自己平常的水量再多喝1公升,約4杯水

2. 乳房疼痛

乳房疼痛的原因有脹奶、乳腺炎、乳腺阻塞等。
媽媽們可以檢查乳房和乳頭,是否有紅腫變熱、出現硬腫塊、壓痛等,以及是否有發燒和疲倦。如果以上的症狀都有,便有可能是乳腺炎,必須看醫生。

乳房腫脹發紅、有疼痛的硬塊,但沒有明顯發燒,則有可能是乳腺阻塞。
單純的乳房腫脹疼痛則是奶量過多或哺餵不足。媽媽只需要在每次餵母乳前,用溫毛巾或溫袋按摩乳房周圍,並多讓寶寶吸吮乳頭或多次擠奶,排出母乳,減少脹奶就不痛了。

3. 乳頭疼痛

乳頭疼痛有可能是因為乳頭受損或裂開、乳頭發炎、乳頭起疹或黴菌感染等引起。

剛開始親餵母乳時,乳頭疼痛是正常現象。但如果持續超過一個星期便有可能是乳頭受損或裂開。這些大部分都是因為哺乳姿勢不正確,尤其是讓寶寶含吸乳暈時不正確所致。媽媽應該儘量讓寶寶的嘴巴張大,上顎內側碰到乳頭,並含住整個乳暈,便可減少過分吸吮乳頭帶來的疼痛。

乳房腫脹也會增加乳頭受損的機會。所以媽媽們如果不確定自己的餵母乳姿勢是否正確,在出院前可先詢問母乳餵養師。

單純的乳頭疼痛可以將母水塗抹在乳頭上,滋潤乳頭,或使用餵母乳專用的滋潤膏來緩解。媽媽們也沒必要過於清潔乳頭,在每次哺乳後,讓乳頭自己風乾即可。
如果乳頭裂開流血,則可以讓醫生開消炎藥膏。記得沒有醫生的指示下,不要隨便在乳頭上塗抹不知名的油或維他命E油,以免寶寶吸食過量而有危險。

4. 寶寶長牙

哺乳時寶寶咬乳頭的情況,其實不一定到長牙時才出現。許多剛出生的嬰兒也會有咬損乳頭的現象,這是一種原始反射。但在寶寶長牙時,咬乳頭的頻率會更多,尤其是在快餵完的時候。

媽媽可以在餵養時儘量讓寶寶的嘴巴張大以便含住整個乳暈,當發現寶寶已差不多吃飽時,便立即用手指伸入他的嘴裡來分開乳頭。如果寶寶還是會咬乳頭,這時可以對寶寶說「不可以」,然後再分開。寶寶便會慢慢學會不再咬損媽媽的乳頭。

5. 母乳帶血

剛開始餵母乳時,確實有些媽媽會發現母乳中帶有血絲或呈粉紅色。這通常在剛餵母乳幾天內出現,且第一胎為多。但如果發現之後才有血絲,則必須讓醫生檢查以排除細菌感染、乳頭受損或裂開等其它原因。

免責聲明:本網頁一切言論只供參考,並不構成要約、招攬或邀請、誘使、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。
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,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,概與本公司無涉。